|
《西游记》究竟在“说”什么?
去年,游戏《黑神话.悟空》大火。美猴王的取经路,再次点燃中国人对《西游记》的热情。
你按下云头,单手上香,千年的蛛丝网落,龛内金佛流苏,塔前枯木逢春。
你看见自己,匍匐于这大地,深深一拜。那些年,拜天拜地拜菩萨,只为取得真经。如今这一拜,只拜自己,方寸之中,宇宙洪荒;呼吸之间,刹那永恒。
哪是天地,哪是菩萨,哪是自己?你观照自己观照天地观照万千菩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天地是你,你是天地,猴子在天地之外。
只因缘起,三千世界,神仙妖怪,都是孙猴子的造化!
借着这说说《西游记》在讲什么?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是什么?
很多人可能张口就来,做事,赚钱,把日子过好。这话看上去没毛病,可经不起推敲,把事情做好,你凭什么?那么多人都在做事,为什么没把日子过好?
这就涉及到两个问题:
一,同样的事情,什么样的人来做会做的比较好?比如在取经这件事,孙悟空和猪八戒,谁会做得比较好。
二,为什么同样背景学历的两个人,会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人生成就天差地别?比如孙悟空与牛魔王。
用最简单的话来讲,人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成人?如何成事?成事是目标,成人是目的。用古人的话说,就是安身立命,如果能做到立功立言立德,就是圣人。
今天,我们先讲如何成人。
《西游记》从第一回到第七回,讲石猴出世、学艺归来、闹龙宫,闹地府,两闹天庭,最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饥餐铁丸,渴饮铜汁。
单就大闹天宫来讲,可以说开局有多辉煌,结局就有多凄惨。
为什么会这样?抛开故事情节,我们会发现,这里面其实都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孙悟空一直在求一个人生答案,我是谁?要成为谁?
孙猴子原本是个石猴,乃天地精华所生,原著里说“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注意,这里其实暗含了三层寓意,学爬学走,是猴;拜了四方,已经是人的样子;目运金光,射冲斗府,是啥意思,这就是人性,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对一切心存好奇,向往美好,向往天空和星辰大海。
整个西游记,本质上就是人性战胜动物性,最终超越人性,孙猴子成长为斗战圣佛的过程。
石猴第一次挑战人性,就体现了他“成为谁”的思维特质。
花果山的猴子们发现了水帘洞前的瀑布,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但大伙儿胆小,不敢下水,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流,带领群猴发现了水帘洞。
石猴在这个地方,挺身而出的背后,本质就是人性中最闪光的部分,集体的当担意识。
一群熊孩子一起玩,遇到了一个难倒大家的问题,你会不会挺身而出呢?记住,这个地方,体现出来的,实际上是人跟人之间最大的差距。
也许你会觉得他是为了当美猴王,可你千万不要忘记,一,哪个猴子不想当王?二,你愿不愿意承担当王的责任与风险?
比如说萧何曹参等人杀了沛县县令,起义成功,可为什么事情都做了,可还是不敢自己挑头,要连夜派人去芒砀山请刘邦来当话事人。这意味着刘邦必须承担起义带来的有可能灭族的最大风险。
当王就意味着这群猴子的生活/安全/前途都要靠你。王的背后,本质上是一个人的当担,一个人集体责任意识。现在很多家庭管孩子的都是妈妈,上学期间特别是小学/初中阶段,班主任老师都是女性,从家庭到学校都要求孩子听话,不要整天打打闹闹,更不要下课了你追我赶,甚至前些年很多学校为了抓成绩连体育课都取消了,这样的教育环境,有这么能培养出孩子的集体意识呢,怎么能挖掘孩子身上天然的“王”的意识呢?
这对男孩子的成长其实是非常不利的。人是环境的产物,没有了从小相互嬉戏玩耍的环境,没有了天性的自然流露,始终在一个成人化的预设的喂养场成长,长出来的自然是没有童真没有朋友没有强烈好奇心的假人,怎么能养出逆天改命的齐天大圣,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三太子呢?
在这个地方,我们把思绪停顿一下,看看历史上的牛人,比如刘邦看见秦始皇的车队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怎么说的呢,“彼可取而代也。”后来的王阳明读书时对私塾先生说,读书要做圣人。新中国的总理12岁时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伟人离开家乡的时候怎么说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只要把孩子放在孩子堆里,少年的赤子之心一定会相互感染相互带动,对人生产生非常美好的向往。所以对于青少年教育来讲,最重要的是榜样教育,励志教育。
西游记有诗云: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榜样的力量是五穷的。
过去讲要成为科学家/医生/解放军叔叔/教师/工程师/人民警察/……今天很多人觉得很幼稚,其实不是,那个时候,这些词汇背后,包含着一种自豪,一种为大众谋幸福的奉献精神,他天然的鼓励孩子们承担责任,承担公共义务。今天这个时代不一样了,社会巨变,传统价值观崩塌,医生/护士/教师/警察/工程师等等都变成了谋生的职业,不再是承担社会公共义务的具备奉献精神的令人肃然起敬的社会形象,反过来,老板/企业家/公务员/亿万富翁/明星/大学教授等具备明显个人价值的社会形象广泛的深入人心,从人类发展的文明程度来讲,这并不是社会的进步,一旦狭隘的个体的自我的私有的价值观成为社会主流,就意味着这个社会高尚的内在的引领人前行的超越众生的精神世界其实是坍塌的。
这就是今天为什么经济高度发达,科技/文化/信息/知识欣欣向荣,人的物质生活日趋丰富,可人的精神世界反而迷茫,内心世界日趋空虚,反人性无底线的事情越来越多的根本原因。
因为这个社会有病,越来越多的人不知不觉被物化,被商品化,被原子化,只是大部分人意识不到而已。
所以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如何让孩子有承担的意识,有家庭责任感,有大我的意识,是才是父母真正的大智慧。
《西游记》为什么能经久不衰,跻身四大名著?因为他不仅仅是一部神话故事,而是假借孙悟空来书写人的成长历程,借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来告诉你如何对抗人性的弱点,用种种神仙妖怪来写社会现实的人生百态,写事件背后的人情与关系,写真实的社会生态,从而深刻揭示恒古不变的人生真谛。
孙猴子做出的第二个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出去学习。
孙猴子出门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对死亡的恐惧,这本质上就是哲学上最核心的关怀,我是谁?我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没有意义的生命是虚无的。美猴王大闹天宫,唐三藏替父报仇,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难,本质上都是对生命虚无的对抗,是个体与集体共同书写人生意义的现实投射,对今天的你我,还有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深刻的启发与借鉴。
石猴拜师的过程,很多人都没有看懂。
菩提祖师见石猴是个食松果的猢狲,就依着他的本性起了个名字:‘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
这里面两个寓意,第一,从今天起,你要去掉兽性,才能成为修行人。第二,你还是个“小男孩”,还没有成为大人。(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
小男孩跟大人最大的区别是啥?就是小孩子折腾,闹心,管不住自己。大人就是有自控力,能管的住自己,不任性。如果你一辈子任性,本质上讲,就是没有成人,心智还停留在孩童阶段,饱经沧桑的面容背后,是一颗脆弱的玻璃心。
怎么才能去掉兽性,才能让小人成为大人,你要养自己的性,要明自己的心,要端正自己的行为,耳鼻眼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所以叫“悟空”。
可孙猴子志不在此,他要七十二变,要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什么东西变化多端,人心,什么东西瞬间来去,意念。所以中国人讲心猿意马,人心像山间跳来跳去的猴子,意念如同旷野上肆意奔跑的野马。
孙悟空上天入地,一下子龙宫,一下子地府,一会儿弼马温,一会儿齐天大圣,周围的神仙都看得清清楚楚,这其实是个毛孩子,正处在在最闹心的阶段,随他折腾,直到折腾够了,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指山下。“渴饮溶铜捱岁月,饥餐铁蛋度时光。”为什么要这样?,第七回的章节名说的清清楚楚,叫“五行山下定心猿”,就是让你把心定下来,磨砺自己的意志力。
用孟子的话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样就可以吗?不行。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所以后来唐僧收徒,给孙悟空又多了一个名字,行者。西天取经路程十万八千里,正好孙悟空一个筋斗云的距离。直接飞过去不好吗?非要一步一个脚印走过去。
对,这就是真实的人生,知而不行非真知,行而不知是徒劳,惟有知中行,行中悟,波浪式前进,螺旋上升,才是正知正见正解。
用伟人的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成人不是终点,是起点,所以如来压悟空的是五指山,唐僧收徒是两界山。两界山之前,闹心,两界山之后,修行。
唐僧师徒一行四人,还有坐骑白龙马,其实各有各的寓意。
唐僧不仅给孙悟空取名行者,还给行者戴上紧箍咒,真名叫“定心真言”,取经路上的坐骑是白龙马,原文诗中又称“意马”。意思是要想取得真经,必须收摄心神成为信念,驾驭意念成为志向,才能攻坚克难,取得正果。知道定,是道理,做到定,是功夫!
猪八戒是人的欲望,大嘴巴,大肚皮,贪嗔痴慢疑,欲望无穷无尽,所以要戒。沙僧是人的情绪,喜怒哀乐,悲恨愁怨,所以要和。和为贵,为礼之尚者(礼的最高境界),所以为沙和尚。唐僧是人的肉身,清醒的时候,控制这心、意、欲望、情绪,糊涂的时候,这心、意、欲望、情绪控制这肉身。直到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过凌云渡,登无底船,脱胎换骨,“功成行满见真如”,才心智坚如金刚,由凡入圣,由人成佛。
子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那么心头上的金箍自不必存在了。
取经不是目的,是手段。所以拿到的是无字天书,得到的是人生真谛。
用稻盛和夫的话讲: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走的时候,比来的时候境界高一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