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必看
搜索
热搜: 养生 投资 壹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浅贝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拉动内需

[复制链接]

459

主题

949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5830
11#
 楼主| 发表于 2025-7-20 19:31 | 只看该作者
两条万亿大消息!


这个周末的消息面,主要讲两件事:一是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投资1.2万亿;二是炒港美股要交20%个税的话题。

首先,关于雅鲁藏布江水电站的事情,已经炒作了很多年,昨天终于宣布动工了。

一方面,应该是技术成熟了,可以干了。

另一方面,就是为了稳增长。

昨天在《5000字深度拆解上半年经济数据,解读“温差”为何会出现?另附A股策略与方向!》中,哨兵分析过,目前,国内的投资主要就是依赖于政府和央国企的投资。

而优质的投资项目,其实已经越来越少了,目前的现实情况,大量的基建投资的回报率其实都很差的,根本收不回来成本。

但雅鲁藏布江水电站这种,属于是稀缺项目了,毕竟,水电站一旦建成,以后运维的成本很低,每年发出来的电,几乎都是利润。

机构估计,该水电站建成之后,年发电量可以超过3000亿度,按照3毛钱一度的上网电价计算,那一年就是900亿的收入。

目前,国内的利率不断走低,7月3日最新发行的5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中标利率为2.1%,而30年期、20年期等期限更短的国债,利率更低;未来,国内的市场利率还会不断的走低,这意味着融资成本还有继续下降的空间。

1.2万亿的投资,如果按照2%的利率计算的话,一年的利息支出也就是200多亿。

所以说啊,这种优质项目,非常的划算,就是妥妥的“印钞机”。

当前,在投资领域,主要的问题是缺少优质的投资项目,而不是缺钱!

上半年,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只有2.8%,明显跑输5.3%的GDP增速。

现在投资增速下行的背景下,管理层也需要这种大项目来给投资兜底。

另外,在目前稳增长的背景之下,这种万亿级别的大工程,听起来比较唬人,可以用来提振信心的。

但实际上,1.2万亿的投资,10年工期,平均每年是1200亿。

2024年,国内固定资产投资高达514374 亿元,1200亿仅仅只能算是稳投资,所以也没必要吹的太高!



其次,再说炒港美股交20%个税的事情。

这个事儿,已经发酵了几个月了,周五,某大V发文之后,在本周末大幅发酵,特别是在股民圈,发酵的非常厉害。

图片

为什么以前不管,现在又开始管了?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现在财政压力大,需要“开源”。

毕竟,这个征税是比较麻烦的,国内拿不到详细的数据,征收成本很高,效果也不好说,也只有到了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来干这种麻烦事儿。

同时,也是有稳汇率的意思。

这个事情最大的争议在于:亏损的交易不管,盈利的交易要交20%的个人所得税。

这一番的征税操作,必然会刺激一部分人不再炒港美股了,把资金转回国内,这是有利于增加外汇储备的。

以富途证券为例,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富途旗下富途牛牛和moomoo应用程序注册用户数达2,625万,账户数达496万,同比分别增长17%和30%;有资产客户数增加至267万,同比升42%;平台客户资产突破8,298亿港元(约1,067亿美元),同比涨幅高达60%。

图片

富途是国内排名第一港美股互联网券商,用户主要是内地的。

这一家的客户资产就有8000多亿港币,再加上其它券商的,加起来至少是上万亿港币的内地资金在炒港美股。

所以说,这块蛋糕还是很大的,不管是对于税务部门,还是外汇管理部门。

另外,对于A股来说,也算是一个间接小利好,部分资金不炒港股了,会有一小部分资金有回流A股的预期,特别是最近A股在持续回暖的状态下,是有机会吸引一些资金的。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9

主题

949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5830
12#
 楼主| 发表于 2025-8-7 10:37 | 只看该作者
美联储降息不降息,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美联储降息还是不降息,似乎对全球经济,都很重要。美联储硬挺着不降息,维持美元的高位,同时在全球吸收资金。

但是,现在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那就是我们已经不那么在意美联储和美国经济了。

美联储的高利率,对我们当然有影响,起码很多外贸企业,拿到美元,很多就放在海外吃利息了。不换汇,对应的钱就很难在国内流通。很多购买力就不行,特别是固定资产的价格,就稳不住更别提上涨了。

国内很多高端一些的不动产,价格都打了对折都卖不动,下午一个东莞的朋友说,甚至在碧桂园的别墅,3000多就可以租一栋,他都想拿来做员工宿舍。很多香港人在东莞的置业,都打很低的折扣想出货 —— 当然,香港那边作为金融中心,一些巨头(比如li家)撤资也算是某种号角,形成了某种形式的踩踏效应。

本质上,全球经济时代,美元是全球贸易货币,也是全球硬通货,所以美元的加息和收缩,肯定对全球经济影响很负面。

美联储加息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年多了,扛着美国普通人、以及中小企业日子艰难的大背景,美国人这一波加息,赌注确实加得很大。—— 以现在的利率,仅仅是每年的利息都是巨大天文数字,更不要说,车贷房贷这些的利率,给普通人带来多大的负担了。

如果美联储就一定要孤注一掷,一直高利率下去,试图打爆中国的经济,有没有这种可能?毕竟美元加息周期,中国的失业率、企业的利润、经济下行的趋势,都是肉眼可见的......维持甚至加大剂量,延长时间,到底能不能打爆中国经济?

如果中国经济一直按照顾国际环境来处理,一直跟着美元的指挥棒转动,那么一定是非常被动的。

现在看起来,中国这边已经不太在乎美国那边的打法了。美联储降息,你爱降不降,外汇结款,现在也没有要求企业强制结汇。

中国这几年外贸顺差其实是增加的,因为汽车进口大幅度减少(连豪车BBA进口都大幅度减少),汽车出口每年创新高;新能源汽车推广导致燃油消耗降低。芯片自主替代,也降低了芯片的进口依赖......几个最核心的贸易大类,其实都是此消彼长的趋势。

经济一直起色不好,之前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政策资金很难下达到基层,上面的钱发不下来,中间层层截留,到了最需要钱的基层,钱就到不了位。所以,存款创新高基层还是没钱。

图片
我最近看了一下桂林,市政工地又多了起来,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施工的围栏。—— 桂林这个城市有一个尿性,工程款到位多少,就开工进行多少,施工单位似乎不愿意再垫资,或者说愿意垫资的企业很多都死了。

这说明,已经有钱部署到桂林这样的四线以下的城市。除此之外,中国也在尝试着给这两年出身的儿童,提供到个人账户的直接补助 —— 不通过地方政府直接大规模发钱,本质上也是预防腐败的一部分。

如果直接支付不断扩大(比如央企投资雅江电站,比如直接对婴幼儿发)—— 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减弱。那么,地方政府原来的财政模式(转移支付 + 土地财政),将会发生变化,本身也是一种削藩。

财政权力的转移已经更加垂直化,让中国未来有更多的筹码,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诡异变局。毕竟,钱在权贵手上,流动性一定会丧失,但是钱到了成千上万人的手上,整个社会的流动性都会好起来—— 甚至在西藏墨脱,已经很大规模地在招聘技师了,毕竟雅江水电建设的土木老哥们,但凡有了钱,一定会促进当地消费的。

无论是直接补贴出生儿童,央企直接投资大工程,还是未来学前教育免费—— 这代表了中国政府开支流向的变化,那就是很多钱要绕开地方政府,绕开层层截留的中间层。以更加扁平的方式,从国家直接发放到个人。

这可能是一种未来全新的财政体系架构。通过大数据体系,以及完善的网络支付体系,形成中央决策更短的贯彻路径,就像军队体系,更加垂直高效的指挥体系,可以从最高的统帅一直贯彻到基层的单兵。

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时代的车辆,已经换挡换动力在前进......这也是美联储降息不降息,我们已经不需要那么在意的底子。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9

主题

949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5830
13#
 楼主| 发表于 2025-8-19 11:04 | 只看该作者
教育资源,有了公平分配的机会!


最近讨论得比股市还火的一件事是,“房东税”将于9月15日起正式开缴!

事情的起因是,9月15日全国正式实施《住房租赁条例》,这是我国首部专门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的行政法规。

很多人把这解读成“加税令”,也就是从这天起,房东租房子出去就要交税。

一时之间,上班族最心惊胆战,毕竟真要交房东税的话,这笔钱大概率会转移到租客身上,每月房租可能就要多几百块了。

这个事,大家更多的是感到心慌。但实际上,非但不用慌,反而应该开心,因为这给了大家一个教育公平的机会!

先说“房东税”下月开缴这事。

这两天,相信大家也看到不少地方大报纷纷辟谣,比如成都税务公众号就发文提到—

税负没加重,出租房屋相应的税费政策,是实施了数十年的规定,并未因《条例》出台而调整,更没有新增“房东税”。

到底是啥意思?

首先,《条例》确实没有提到任何关于“房东税”的问题,重点反而是保护租客和房东的合法权益。

里边提到了很多租房细节,比如厨房、卫生间、阳台、过道、地下储藏室、车库等非居住空间,不得单独出租用于居住;不得私拉乱接水、电、燃气管线等。

怎么看都是对租客的利好,人身安全会更有保障。

通篇下来,只出现一个“税”字,即合同备案等应与税务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你可能会说,那这次条例没说征“房东税”,干嘛要和税务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呢?

这就有讲究了。

条例是没提到要征“房东税”,可其实过去一直都有出租房屋的相关税费,也就是针对房租收的房产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

换句话说,“房东税”不是这次条例出台后给大家突然加的税,房租征税一直都有,条例只是让纳税流程更规范。

辟谣的其实是这个事。

可为什么以前对房租征税没啥感觉、没觉着有压力呢?

因为以前租房信息是很不公开的,备不备案全靠房东自觉,备案的就收税、不备案的就不收税,大多肯定选择不备案。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以前租房,流程是不是特简单—在租房APP上、或者在某瓣等平台上找到房源,然后和中介线下签一纸合同,5分钟搞定,这合同规不规范也不知道。

信息大概率不上系统,也就不存在交税的问题了。

现在要求备案等信息、服务和税务系统信息共享,也就是租房都要备案,等于房租收入都要纳税了。

虽然还没到9月15日,但比较明显的一个感觉是似乎早就往租房备案上推进了。

笔者一朋友,今年7月在广州租房,在一个头部租房APP上看中一个公寓后,线下签约不再用纸质合同,直接APP上签约备案。

不过,“房东税”征收也有“起征点”,比如增值税,月租金低于10万元免税。

大多数人并不用担心“房东税”转嫁到租客身上、从而造成额外的房租压力。

那关于这个条例,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什么?

最最重要的,是租售同权的推进。这必将对后续房地产形成重要影响!

在住房租赁条例的第一章总则中,很明确提到要“推动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

也就是在未来,租赁房将获得与购买的商品房一样的公共福利。

很多人为什么买房?因为要解决孩子教育问题。

所以租售同权,对大家最重要的“权利”,就是学位。

在租售同权下,即使没买房,满足一定的租约年限等条件,也能解决孩子教育问题。这对学区房来说,无疑是天大的打击!

在房地产还没有企稳回升之际,为何此时敲打学区房?不妨从两方面来考虑。

一是过去地产确实是中国经济周期最主要的驱动力量之一,但现在房地产对经济的驱动作用已明显下降。

在房地产低迷的情况下,上半年GDP依然实现了5.3%的超预期增长。

据统计局数据,1-6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1.2%,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同比降9.1%,房屋新开工面积降20%,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降3.5%,新建商品房销售额降5.5%......

而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保持着较快发展,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左右。

换言之,拉动经济增长,我们有了更好的“替代品”。而且无论如何,通过发展高科技产品带动经济增长,都远比靠地产拉动安全。

也所以,在今年7月底的重磅会议中,很意外地没有提及房地产。

而且,“房住不炒”的大方向,早已没有争议。

学区房恰恰与“房住不炒”背道而驰。

它将教育资源与房产深度绑定,让房子不再仅是居住空间,更成为“抢占优质教育入场券”的投资标的,不断推高房价的同时,也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的失衡。

推进租购同权,允许稳定租房者的子女平等享有就近入学的权利,既推进了普通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也为“房住不炒”扫清关键障碍。

二是当下最为关键的,租售同权能释放被高房价困住的消费力,给中国经济增长换一个“内需引擎”。

当下主要得通过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这也是共识。

其实即使不是因为早几年某些不可抗因素,使得经济进入调档周期,内需迟早也得挑大梁。

李录曾说过一个关键观点:

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之后,显然它的外贸就不可能再以远高于全球贸易的速度持续增长......

从长期看,像中国这样大体量的经济,要实现真正长期可持续的增长只能靠内需。

但在地产尚未企稳回暖的当下,高房价使居民背负巨额房贷,对消费会造成一定的挤出效应。

国家一路降房贷利率,无非就是为了降低大家的房贷压力,以刺激消费。

租购同权能降低居住成本,减少买房储蓄的压力,这样老百姓手里的钱就能释放出来花在消费上。

所以,说到底,房租备案征税只是一个切入点,它背后是租售同权的推进,更是中国经济从“房地产依赖”转向“内需驱动”的大转型。

对普通人来说,看懂这步棋,不仅能对房子资源做好重新配置,更能抓住消费升级、内需增长的新机会。

这场变革没有硝烟,将重塑每个中国人的财富命运!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691

帖子

213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33
14#
发表于 2025-9-27 20:23 | 只看该作者
全面社保确实是盘大旗,但很多人没看懂


9月1日,全面社保正式实行,理论上所有用工都必须强制上社保。

此举的后续反应和效果尚需观察。现只不过在经济不景气,如果强制给员工交社保,那大企业还好说,小企业,尤其是不交社保惯了的低端服务业,只有两种结果:

要么老板自掏腰包,然后承担不起这个成本大把倒闭;

要么把社保负担转嫁给员工——也就是从他们工资中抵扣。但问题是以餐饮为代表的低技术含量服务业,员工工资本来就低,基本上都是比着所在地最低生活标准来的,这要是让员工自讨腰包,等于到手现金得降个千儿几百——这等于是让他们维持基本生存都做不到,员工自然不可能接受。就算被迫接受——如果他们连基本生存都保障不了,你还指望他们提供哪门子服务?不在菜里下毒就不错了!

这就是大把第三产业小老板和个体户叫苦不迭的原因。甚至还产生了社保不够,要用这种办法来强制填坑的阴谋论。

那么,这种认知,正确吗?

当然,阴谋论不值一驳。别的都不用说,光为了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社保收支不抵,就在当下把一大票底层民众逼上绝路,把经济秩序搞崩溃,哪怕是最脑残的政府都不可能干这种傻事——都说流官制下的政府喜欢把问题留给后人,哪有为了解决后任的麻烦,让现任自己引火自焚的?

不过,全面社保引发的现实问题,这个确实是明摆着的。这也是很多小老板和个体户焦虑不满的原因。

但,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全面社保真的会适得其反?

如果从个体和微观视角来看,上面的逻辑确实是成立的。但如果从宏观整体角度来分析,其实结果跟大多数人想的完全不一样。

首先,大家要搞清楚一点,我们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他们的收入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

这个问题,大家可能脱口而出: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呗。这个答案当然没错。但不全面。如果只看国内,那确实是供需关系决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所以无技术的低端服务业职位,当然就只有三千多月薪的样子。

但这并不是全部。如果把视角放的更宽广一些,其实,还跟核心产业的收入有关。

什么是核心产业,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工业制造业。毕竟工业才是财富之母;至于服务业,它们本身并不直接创造财富,而只是转移财富。如果工业规模足够大且利润足够高,那么通过源自工业的财富转移,服务业也就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

这就是同样刷盘子,你在美国可以3000美元、在德国可以2000欧元,在中国却只有3000人民币的原因。德国有大量高端工业,可以创造大量高额利润;至于美国,虽然他的工业没那么兴旺,但他掌握金融霸权,可以从全世界吸血。西方核心产业能创造巨大的利润,所以外溢到全民——哪怕是资本主义模式下,刷盘子的底层劳动者,也同样可以获得比中国同行更高的收入。

把这层逻辑搞清楚,那对于怎么提升收入,就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拿下中高端制造业,获取高额利润。

这也是我们这些年大搞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的原因之一。核心产业的利润提上去,蛋糕的盘子变大,这样能分给全体劳动者的自然也就多了。

那么,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成果怎么样呢?

可以说是非常好!回顾当年提出的中国智造2025名录,除了EUV光刻机这种极高尖端产品还没有突破,其他的目标基本上都已经成功完成——而且很多都是提前完成。

这种成功,体现在数据上,就是今年上半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超21.79万亿,同比上涨2.9%,其中出口增速更是高达7.2%,贸易顺差达4.21万亿,同比扩大1.4万亿。

这组数据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在连续几年总额和顺差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又又又一次创了新高!而且这一切,还是在美国对华制裁封锁层层加码,特朗普上台后又疯打了一场关税战的情况下取得的!

而这种牛掰plus背后,说明了一点,我们的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非常成功——不仅成功实现了对西方同业的追赶,而且更进一步,达到了较大幅度的领先。正因为我们的新质生产力优势如此之大,所以哪怕在如此恶劣的外部环境下,我们依然能够维持中国制造攻坚拔寨的势头——因为海外同行确实完全斗不过啊!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生——在我们外贸出口金额高歌猛进的同时,国内经济却陷入通缩,民众的经济体感也十分之差。

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差?一方面固然是因为美联储维持高息,导致国内资金疯狂流向美国套利的同时,也对中国这边的货币政策构成压制,以至于国内市场流动性不足。但另一方面,其实也跟我们自己的内卷有很大关系。

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我们处于严重的产能过剩状态。内部的残酷竞争,虽然有助于我们产业升级和创新,但也压制了产品的利润。结果就是我们确实卷赢了外国同行,把他们纷纷卷倒闭。但与此同时,内部同行却因为产能的依然过剩,被迫疯狂卷价格。

这一现象,表现的最明显的就是光伏产业。光伏这块我们已经占据了全球九成以上的份额,完全实现了之于行业的垄断。可由于我们产能在满足全球供应之后依然高度过剩,所以活下来的中国厂商依然被迫疯狂打价格战,硬是把这个新质生产力生生卷成了白菜价,搞的整个行业都没有利润。

这就是我们最近要强制反内卷的原因之一。当产品竞争力不够的时候,我们确实需要通过卷价格来争取全球市场份额;可当产品力已经起来了,甚至遥遥领先了,把外国同行都已经卷麻、了卷没了;这时候再继续来卷价格,那就是自己搞自己了。结果就是企业普遍赚不到钱,从业人员也没法获得高收入,更别说财富外溢,惠泽全民了。

但问题是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你也不能强制参与者退出。

那怎么办?办法之一,就是强制交社保。

毕竟,你指望企业主动给员工增加薪酬福利,这个是不现实的。但企业的用工开支,尤其是针对无技能普通劳动力的开支,那就跟劳动力市场价格高度相关。全面社保推行后,国内劳动力市场的整体价格肯定有抬升,这种情况下,即便企业以前给自家员工交了社保,在这种整体水位抬升的大环境下,他也势必要给员工涨薪,或者增加别的福利,这样才能维持住用工。

当然,企业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商品价格势必上涨,进而削减其竞争力。

如果是在过去,鉴于当时中国制造的产品力不够,或者优势不明显,这么玩肯定是不行的——这样会导致市场被国外同行夺走。

但现在,我们的出口主力,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些纯拼价格的衬衫皮鞋,而是技术密集的中高端机电产品。而且这些机电产品,我们也已经突破升级,取得了之于外国同行的较大综合优势。这种情况下,我们即便价格提升一点,也依然有足够的竞争力。

打个比方,一件商品,外国同行如果最低要1万块,那我们出口价卖9500,就稳稳的拿住了市场。即便退一步,考虑到贸易战导致的转口、走私等成本增加,那我们卖9000块,也就足够应付了。可是之前由于产能过剩,国内厂商互相竞争,直接把出口价格压倒了8000块——这样一来,洋人倒是爽了,可咱们自己的利润就没了。

现在,就是通过全面社保,强行把国内劳动力的整体价格抬起来。以前工厂用工成本折算到每件商品,可能8000块也做的下去;现在全面社保,社会整体用工成本增加后,单间商品的最低出厂价就必须抬到8500。

外国商品最低9000,我们8500,所以这并不改变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的比较优势——市场依然是我们的。但这种改变,却变相起到了抬高中国制造出口成本的效果。

当然,这个成本增加,并没有让这些企业主直接得利——内卷竞争下,它原来每件商品赚200块,现在依然只能赚200。

但国家这个整体得利了呀!以前成本价7800的商品,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只能获得200利润回报,现在一口气可以得到700!

至于这多出来的500超额利润去哪儿了?那不正好拿来给原来没交社保的低层劳动力交社保了吗?

这就是国家现在强制推行全面社保的底层逻辑。为什么以前不搞全面社保?以前出口商品都是袜子衬衫皮鞋,哪怕是机电产品也是低端货为主——这玩意技术含量低,谁都可以做,所以人工占据商品成本的比重极高。这种情况下,你价格提高哪怕稍微提高一点,市场就得被外国同行夺走。

可现在,咱们出口主力已经变成了机电产品,尤其是中高端机电产品——这些技术密集的产业,人工只占成本一小部分。而通过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我们已经取得了之于海外同行的巨大优势。

这种情况下,我们其实已经具备了获取商品高溢价的条件和基础。只不过,产能过剩导致的出口市场残酷内卷,阻碍了这种商品溢价的变现。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通过增加社会整体用工成本,来倒逼行业集体涨价;通过这种手段,强行提升中国制造在海外的利润回报。

前面我们说了,核心产业的利润回报,与社会整体收入水平有着直接关系。你刷盘子的月收入是三千人民币还是三千美元,不光取决于你刷盘子的数量,也取决于中美两国核心产业的利润回报水平。虽然我们的工业制造业,确实没美国的金融业全球嗜血那么来钱,但这些年的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还是有了很大成果的。

而我们现在做的,就是通过强制性政策调整,把这部分成果兑现,让它惠及能够全民——至于方式,就是全面社保,提高社会整体用工开支。

所以,不要担心全面社保会让大家到手收入下降——那是核心产业竞争力不够,无法创造更多财富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情况。现在我们核心产业竞争力提升了,有足够的比较优势,能从海外拿回更多的利润了。

这种情况下推广全面社保,情况就完全不一样。虽然短期内肯定会造成一些市场波动和混乱。但过渡期过后,大家就会发现,自己会在有了社保后,到手收入依然不降低,甚至没准还略有提高——因为这次全面社保的开销,不是劳动者和企业自己交的,而是使用中国商品的外国人,给大家交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壹挺论坛

GMT+8, 2025-10-9 08:10 , Processed in 0.21456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